杨过从一个不招人喜欢的流浪儿,最终成为受人敬重的“神雕侠”,杨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完成,显示出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把握与独到的发现。
在《神雕侠侣》之前,金庸小说人物谱里,虽然已经站起了许多面貌各异的人性化人物,杨过的出现,更带给读者一个丰富的、复杂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
这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在中国以往的通俗小说中是很少见到的“陌生人”。
中国以往的通俗小说,长期受“文以载道”这种传统的影响,脸谱化的倾向特别严重,小说作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给小说人物身上负载了过多的道德理念,施之于过多的道德评判,使人物性格趋于单一,一日了然。
好人者,完美无缺;坏人者,一无是处,不好不坏者,有些儿小毛病。
金庸的高明,不仅在他能自觉地在通俗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更在他具备了实现自己文学理想的能力。
金庸在他的《韦小宝这小家伙》中写道:“我的看法,小说主要是人物,写感情……人的性格每个人都不同,这就是个性。"
又在《神雕侠侣·后记》中说:“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的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
《神雕侠侣》是一部性格化的小说,杨过的所作所为所思,与一般意义上的“侠”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国家民族利益是漠视的,他甚至在宋元交战的非常时期,为了一已私怨,几次要刺杀为国为民的郭靖大侠,险些沦为遗臭万年的“罪人”。
他的善恶不分,他的轻浮与狂放,他的小心眼与褊狭,他的自卑与自傲,他的聪明与狡黠,他的以怨报德……都是由他自己的性格所决定的。
可能会有很多人品端方的读者不喜欢这个人物但又不得不承认,杨过的成才道路,是合乎情理的。
像杨过这样的性格,现实生活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他的性格的各个侧面,普遍地存在于人世间里的很多人身上。
所以说,我们讨厌杨过,其实是在讨厌自己。
这也是很多少年读者一开始读《神雕侠侣》的时候不喜欢杨过的原因之一。
因为杨过身上有太多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而这些在以往的小说主角身上是不曾有的。乔峰,郭靖,洪七公,都是一身正气,毫无瑕疵的人物,我们看惯了这样的大侠,突然杨过以这样普通人的性格成为主角,一些读者会不自觉地产生厌恶。
金庸认为杨过的性格核心是“深情狂放”,是金庸最推崇的是“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善恶好坏,都是从自己的感情出发,或者说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是自我的真实、自然的表现。他们不会按照社会的既定规范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也不愿意根据某种社会理念来约束自己,他们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自我的充分实现。
《神雕侠侣》这部书,主要写的是“情”,并且金庸在书中安排了一个“绝情谷”里面长满了"情花”,他让男女主角杨过与小龙女两个彼此深爱着的情侣十六年不得相见,并让场过在十六年后殉情跳下深谷,偏又在谷底与小龙女相遇。
“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人谷中,小龙女若非生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若非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是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到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这是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中说的话。
杨过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他的个性而决定的,他最终认同了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价值观念,并且亲身甘冒大险,参加到保卫襄阳的战斗中去,为人民立了大功,与郭靖一同成为襄阳城的“万家生佛”,终于也成为江湖上传颂一时的“神雕侠”,修成了正果。
但这并不能证明杨过的精神品类已从“情侠”上升为“大侠”,他仍然还是侠中的一个另类。
杨过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正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的人生道路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