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古代的一种兵符,用作调兵遣将的凭证。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虎符在帝王与军队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朝代,制作虎符的材料不一,一般可以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伏虎的形貌,并且一分为二,一半掌握在皇帝手中,另一半掌握在统兵将领手中。
如果君王需要调兵遣将,就会派遣使臣拿着一半虎符去找将军,当虎符与将军的另一半完美结合后,才会验证通过,将军才会执行王命。虎符长度一般在10厘米以内,宽度一般在5厘米以内,厚度在1厘米以内。虎形一般呈走动状态,昂首向前,尾巴上卷,君王持右半块,将军持左半块。
现今出土最早的虎符,可以追溯到秦惠文君使用过的兵符,其上的铭文让我们了解到了虎符的作用。
其文曰:“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意思就是说虎符是一种兵符,君王持右半部,将军持左半部。如果需要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要有君王的虎符才可以。如果战况紧急,可以不必等待君王的虎符,只需要点燃烽火就行。
展开全文
虎符之所以做成虎形,是有原因的。虎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是勇猛无敌的象征。在古代,有许多与虎有关的官名,并且都是武将,例如“虎贲”、“虎幄”。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兵符不可能做成龙形或凤形,做成虎形就成为了首要的选择。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
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敢仿制呢?那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仿制虎符无疑就是仿制现在的飞机火箭,并且虎符极少数露面,能见到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只有将军跟皇上各一半,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