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我是一名基層臨床醫師,兩年前自學考取了執業藥師,並順利拿到了執業藥師證.
在藥物作用的過程中,藥物的理化性質對藥物的吸收,轉運都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於結構非特異性藥物,藥物的理化性質直接影響到藥物的活性,藥物的理化性質主要有藥物的溶解度,分配係數,和解離度。
藥物具有水溶解性是藥物可以口服的前提,也是藥物穿透細胞膜還在體內轉運的必要條件,在人體中大部分的環境是水相環境,體液,血液和細胞漿液都是水溶液。藥物要轉運擴散至血液或體液,需要溶解在水中,要求藥物有一定的水溶性。而藥物通過各種生物模時,這些膜主要由磷脂組成,這就需要藥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由此可見,藥物親水性或親脂性過高或過低都對藥物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藥學研究中,評價藥物親水性或親脂性大小的標準是藥物的脂水分配係數,也就是藥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質的量濃度和在水相物質的量濃度之比。
一般情況下,該藥物的脂溶性較低,隨著脂溶性增大,藥物的吸收性提高,剛達到最大脂溶性後,再增加脂溶性,可吸收率降低, 吸收性和脂溶性近似拋物線的變化規律。
藥物結構的改變對藥物的脂水分配係數的影響比較大,影響藥物水溶性的因素比較多,當分子中官能團的氫鍵能力和官能團的離子化程度比較大時,藥物的水溶性會增大,反過來,藥物的結構中含有比較大的烴基,鹵素原子,脂環等非極性結構,藥物的脂溶性增大。如當分子中引入極性較大的烴基時,藥物的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係數下降5-150倍,等等這裡不在多說太專業的東東了……
藥物的吸收,分布,排泄過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間經多次分配實現。要求藥物既要有水溶性,又要有脂溶性。
足夠的親水性能夠保證藥物分子溶解於水中,適宜的親脂性保障藥物對細胞膜的滲透性。
藥物的溶解性和滲透性之間存在著既相互對立又統一的性質,根據藥物溶解性和滲透性不同,藥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高水溶性,高脂溶性。
這類藥物體內吸收取決於胃排空速率,比如普萘洛爾,依拉普利
第二類,水溶性的,脂溶性高。體內吸收取決於溶解速率,比如,雙氯芬酸,卡馬西平,吡羅昔康。
第三類,水溶性高,脂溶性低。信息收受滲透效率影響,比如,雷尼替丁,那多洛爾,阿替洛爾。
第四類,水溶性低,脂溶性低。藥物體內吸收比較困難,比如,特非那定,呋塞米等等。
藥物因為其作用不同,對脂溶性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需要通過血腦屏障,應該具有較大的脂溶性,吸收縣全身麻醉藥屬於結構非特異性藥物,它麻醉活性只與藥物的脂水分配係數有關。
綜上所述,認為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應該參考說明書,因為成分不同,脂水分配係數不同。
如果答案幫助到你,歡迎收藏,轉發。點擊關注以後答案會在第一時間了解哦。
謝謝邀請!
膠囊是一種口服劑型,分為硬膠囊、軟膠囊、腸溶膠囊、緩釋膠囊、控釋膠囊。
硬膠囊30分鐘內全部崩解,軟膠囊1小時內全部崩解。腸溶膠囊在胃中不溶解,到達腸部以後,1小時全部崩解。
藥物在體內崩解後,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發揮藥理作用。當藥物的血葯濃度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產生治療效果。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
先說膠囊在體內多久會被溶解。
根據膠囊劑的質量檢查標準要求,空心膠囊的崩解時限如下:
硬膠囊劑:30分鐘
軟膠囊劑:60分鐘
腸溶膠囊劑:60分鐘
再說多久會有藥效。
每個藥物的特性是不同的,所以藥效多久發揮作用也是不一定的。
而描述藥效多久發揮作用這件事的,就在藥品說明書的「葯代動力學」裡面。
下面分別貼上一個片劑一個膠囊劑的藥品說明書,已經把產品的品牌抹去,大家只需要關注說明書內容即可。需要提醒的是,「葯代動力學」基本只出現在西藥的藥品說明書上,中成藥的藥品說明書上極少見到。至少我是沒見到過。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大醫本草堂頭條號,在線醫生答疑!關注後,邀請我回答問題吧!
謝邀按《中國藥典》規定,膠囊劑的崩解時限(溶解):應在30分鐘內崩解並通過篩網。實際實驗時膠囊劑的崩解時限一般在10分鐘左右 所謂崩解時限就是用模擬胃蠕動的儀器,實驗藥物溶化並通過的時間。 但是藥物崩解(溶化)和藥物被吸收是兩個概念,溶化了不代表被吸收了。因為吸收不是胃的功能而是小腸的功能,所以只有胃裡的東西到了小腸才能被吸收。 估計從藥物從吃進胃裡到被小腸吸收這段時間在30 分鐘左右。完全吸收要2小時。 因為胃排空的時間是2小時。 所以不論是片劑、膠囊劑、丸劑(控釋、緩釋除外)只要崩解時限合格,被吸收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
推薦閱讀: